不以品牌医生为中心的健康项目都是徒劳|互联网

摘 要

  自从马老师和吴晓波发表“健康产业将是天字第一大产业”等类似观点后,确实健康产业无论是投资额还是公司数量都大幅度增加,还包括核心的医疗类,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预计到



自从马老师和吴晓波发表“健康产业将是天字第一大产业”等类似观点后,确实健康产业无论是投资额还是公司数量都大幅度增加,还包括核心的医疗类,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预计到2023年,我国大健康产业产值将超14万亿。加上近期几个大的互联网医疗项目成功上市,市场上希望通过投资健康产业迅速膨胀的疯狂观点不绝于耳。



除了成功上市的少数几个光鲜案例之外,一大批前仆后继的医疗健康项目都折戟沉沙,就连我们身边的健康产业投资,成功者也是寥寥。为什么这么难,除了创业环境、高昂的社会成本等因素外,其实最关键的还是没有医生的把关和全力参与,尤其是具备流量价值的品牌医生。

没有医生的医疗机构没有明天。包括很多社会办医疗机构,从医院到诊所,还有数量急剧增长的互联网医院,即使媒体声量和产业链多强大,都难以掩饰报表下的尴尬,苦苦支撑的背后,实力不济的陆续倒下,另一波又争相起来,周而复始,但没有改变根本的医生问题。


之前几个行业的朋友聊到某连锁门诊,各城市开店速度快,融资和业务发展都比较顺。只要比较下她和很多传统的社会办医机构,就能发现到他们的医生人才制度。招的都是重点医学院毕业,拥有博士学位,还在三甲工作几年的医生,这些具备竞争力的医生就是这个医疗品牌的核心竞争力,支撑了她的市场表现。

没有全职品牌医生的医生集团没有明天。疫情之前,医生集团的注册量就超过了1000家,其中有四成注册在深圳,因为那里鼓励社会办医,鼓励各种创新。然而2021年初,深圳停掉了医生集团的注册,就连更名过户都有所限制,原因毫无疑问是造就了一批僵尸公司,没找到发展路子。

很多人认为是政策的限制和不开放,但我认为是医生集团仅是空壳,缺乏医生,缺乏全职医生,缺乏全职的具备个人品牌的医生,不然是能做些事的。


互联网医院,正在复制两年前的医生集团速度,至今超过了1100家,前几天广东省还喊出了建设200家互联网医院的口号。如果没有医生制度的革命性变变化,明年此时,互联网医院就将重蹈医生集团的路子。

除了医疗服务核心圈之外,没有品牌医生的健康管理项目同样没有明天。最典型的就是面向儿童青少年的视力防控健康项目,很多按摩类的、热敷类的等,无论是

会员制还是单词体验收费模式,最终都逃不掉更换门庭直至倒掉的命运。

没有品牌医生的健康产品营销没有明天。互联网巨大流量的推动下,药品和器械等健康产品,甚至养生保健类产品,都在通过和医疗相关,然后实施卖货闭环。把好的产品卖给合适的需求方,借助互联网传播给更多的人,当然是好事,但是如果挂羊头卖狗肉就不对了,而且迟早会倒掉,被唾弃,成也互联网,败也互联网。事实证明,真正有效的健康产品,通过品牌医生的推荐,确实已经形成了有效的商业闭环,品牌医生的核心赋能价值,不可缺少。



无论是医院诊所等医疗机构,还是医药器械保健品大健康品牌企业,或者是威力巨大的互联网平台,包括社交媒体和互联网医院等,都不能用企业主或资本老爷的姿态或行为对待医生,不然所有的合作都是徒劳。

唯有以医生为中心,为医生服务,助力医生发挥自身医疗、健康、服务三大价值,才有可能成功。

盈利不过是附带产物。

医友Plus:医生品牌运营专栏,系统运营医生品牌,为医生提供品牌(Brand)和市场(Marketing)服务,提升医生线上线下的医疗服务价值,为高价值药品器械品牌建立院外推广模型,为健康品牌全链路营销赋予顶层智慧。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